風帶來記憶中母親的歌聲,關於修復與不能修復的— 國際母語日
鍾雨珊
2024/02/21

 


 

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,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,縮寫 UNESCO)的報告,語言消失的速度,幾乎相當於部分瀕危野生動物,平均每兩週就有一種語言消失。

 

而在台灣這塊島嶼上,主要的族群結構大致由閩南人(71%)、客家人(12%)、外省人(13%)、原住民(2.5%)、新住民(2.4%)所組成,也造成了豐富的語言地景。但遺憾的是,許多語言的使用現況,仍是陷於令人憂心的處境。

 

根據統計,台灣25歲以下青年,能流利使用台語者,實際上已經低於5成。語言是人類發展文化活動所依賴的象徵符號,並且具有承載每一文化體系獨特內涵的功能,引述語言學家李壬癸教授的指明 : 「每一種語言的死去,就意味著一種曾經存在的心智系統與文化型態死去,難以復返。」

 

而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,將語言的現況結合以生態學作為轉喻的概念發展下,在台灣所流通的閩南語,在特定歷史與地域性等各條件的融合下,已發展為以台灣為棲地的特有亞種,在華語的強勢主導現況下,造成其「棲地破碎化」以及跨世代的垂直斷裂以及同儕間的水平斷裂等困境。

 

台灣蠻野心足生踏協會,為鼓勵台語棲地復育,在台北市這樣的都會空間裡,自2019至2023年五年間《蠻野台語講堂》共舉辦了60多場的台語演講,而位於鹿港的白海豚媽祖宮,在2022、2023二年共開辦40場的《鹿港學台語講堂》,目的是希望能以沉浸式的常民主題課程,培養大眾的台語能力,最終實現讓台語從日常生活中活起來的目的。

 

在母語日的倡議下,台灣語言地景中還有客家族群、新住民等族群的母語,也希望能夠被各界重視。其中,台灣原住民族擁有超過40多種豐富的南島語系,許多正面臨嚴峻的極危處境,一旦語言消逝了,將成為不可修復的永恆缺憾,彷彿該族群也失去了自己的靈魂一般,在此我們也希冀各界的夥伴能夠同舟共濟,一起來保留記憶中母親的歌聲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

 

差異的召喚:從語言地景的棲地隱喻談台北市都市空間的日常觀看

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272175388_chayidezhaohuancongyuyandejingdeqideyinyutantaibeishidoushikongjianderichangguankan_Different_Callings_The_Habitat_Metaphor_Linguistic_Landscape_and_Daily_Seeing_in_Taipei_Urban_Space

除了動物,每周都有語言正在滅絕──中研院李壬癸搶救臺灣的南島語言

https://humanityisland.nccu.edu.tw/lirengui_2/

2023/5/30 10:34台灣族群一家親1》過客變台客!新住民及子女破百萬人 成國內第4大族群

https://www.zhiyin.com.tw/index.php?do=news&act=info&pid=0&id=79

「台灣四大族群」論述的族群界定:「文化特質」與「社會位置」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107361

 

鍾雨珊